
和世界各大城市一樣,港人對足球也情有獨鐘。香港的足球曾有傳奇的色彩。1912至1934年間,香港華人球將代表中國隊勇奪遠東運動會「九連冠」佳績;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出征的22人足球隊伍中,有15人效力於香港球會;1956年華人為主的港隊成為亞洲杯的東道主,到1960年獲奧運會決賽周資格。那時的香港有「遠東足球王國」的美譽。足球就是如此令人如癡如醉、愛恨交織!足球不僅是運動、比賽、娛樂,同時蘊含著身份認同甚至還有政治角力。「球來球往」的香港足球史,是香港歷史的一個生動詮釋。
由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IPC公職人員誠信關注組協辦的第4期「香港故事」28日在香港上環文娛中心開講。本人與國際及亞洲足協教練導師、香港足總技術顧問郭家明先生,向聽眾講述香港足壇百年歷史,並分析近年來香港足球發展的困境,對香港足球的未來復興提出建議。
不說不知,我其實是資深球迷,求學年代便熱衷於綠蔭場上的奔跑。到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後,積極推動香港十八區足球業發展,支持興建足球學校,增建改建足球場,乃至規範足球博彩,為香港足球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資源。香港足球的歷史就是香港歷史演進的生動映照。早期香港的球隊裡沒有中國人,1908年首屆港足聯賽清一色的外籍選手,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華人球隊及球員進入成熟期,大批出色的天才球員湧現,包括球王李惠堂、包家平、孫錦順等。那時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戰後的香港華人球隊,在聯賽表現突出,獲成千上萬球迷追捧,那時是香港足球的一個黃金年代。遺憾的是,曾經的「遠東足球王國」今時今日的地位一落千丈。香港足球代表隊在國際足總世界排名中的歷史最好記錄為第90位(1996年2月),然而,在2017年8月國際足協(FIFA)公布的最新排名中,香港足球隊僅位列第146位。他表示期待香港足球重現輝煌。
被球迷稱為「現代李惠堂」的國際及亞洲足協教練導師、香港足總技術顧問郭家明先生是香港足壇的風雲人物,他親身經歷了香港與內地足球交流切磋的重大事件,是近40多年來「球來球往」的見證者。七十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體育交流成為香港與內地交流的「先行者」。1979年第一屆省港杯在廣州舉行,第二屆則移師香港大球場。到今年底進入第四十屆。那期間香港與內地足球互動頻繁,郭家明與港足在內地從南到北,參加各種比賽,鍛煉港足。而那些年香港足球也再度進入黃金時代。1977年世界杯外圍賽香港擊敗新加坡打入亞洲前四名,1985年世界杯亞洲區外圍賽客場擊敗中國隊,2009年東亞運動會勇奪足球金牌……
作為世界杯和亞洲杯賽的技術研究小組成員、亞洲足協的技術委員會成員,郭家明也在不斷思考香港足球的未來出路,希望經濟的良性發展可以為足球業的資金投入帶來利好的消息,同時希望政府能夠在硬件和軟件設施上繼續發力,培養更多的年輕本土球員成為明日之星。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