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呼籲推動藍色經濟 促進可持續發展
  • 2017-06-12 19:04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近日在聯合國海洋大會一個分會場上發言,呼籲世界各國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平台,協助沿線國家發展更清潔、高效且可再生性強的“海洋能”技術,推動藍色經濟,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海洋覆蓋地球表面達70%以上,它不僅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亦是人類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據統計,每年人類從海洋中獲取近2000億磅的海洋生物,人類社會中有三分之一的化石燃料亦是從海底鑽探中獲取。不過,隨著海洋資源被肆意開採而日漸枯竭,以及海洋與氣候變化交互引發的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島嶼國家正面臨生存環境的巨大危機。

在討論深海採礦與發展中國家藍色經濟的分會場,何志平發言表示,人類要為過份依賴海洋資源及破壞海洋生態而反省,但人類亦不能因此退縮於海洋發展。特別對於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國家來說,海洋是他們的資產,滿足他們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因此,積極推動“藍色經濟”,將海洋與人類作全盤發展考慮,正是回應時代的訴求。同時,今日全球仍然有16億人無法享有現代能源服務,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構成極大障礙。何志平說,只有發揮海洋的巨大潛力,才能在應對能源危機與環境保護方面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以發展“海洋能”為例,它是一種清潔、高效且可再生性強的能源,通過波浪、潮流、海流、鹽濃度差及海洋溫差等不同形式發電。海洋能具有高達100,000至150,000 TWh的潛在發電量,遠遠高於2014年全球年發電量23,132 TWh。不久前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試採可燃冰,為全球首次。何志平認為可燃冰的成功開採象徵中國能源開發的一次歷史性突破,亦是推動海洋能技術進步的一大轉捩點。據估計,目前海洋深處藏有相當於21萬億噸油當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可望滿足人類千年的能源需求。

 
何志平建議,為協助小島嶼國家發展海洋能,各國可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平台,由技術大國向沿海小國提供科技等方面的支援,合作發展藍色經濟,建立一個互利共贏的藍色經濟共同體。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是藍色經濟的踐行者。由基金會資助、聯合國與基金會共同發起的“UN-CEFC能源可持續發展資助大獎”,去年將一百萬美元的獎項頒發給挪威科技工業研究所(SINTEF),以推動其在中東及北非地區開展的太陽能電動渡輪計劃。何志平相信,在全球努力下,通過海洋潛力釋放,我們完全可以為人類與海洋締造光明及可持續的未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