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日,聯合國首屆海洋大會圓滿落幕,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在當天全體會議中向各國代表呼籲,世界各國應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搭建國際海上合作平台,共同推動全球「藍色經濟」發展。現時全球有16億人口因未能接駁現代電力服務致使貧窮和發展滯後,發達國家無約束地消耗能源亦釀成新一輪能源短缺危機。人口膨脹及對發展經濟的渴求,導致人類向大海索取資源發展經濟已成為近年必然趨勢。然而過度開採海洋資源導致海洋污染、海溫升高、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喪失、以及陸上污染等問題,都嚴重危害依靠海洋產業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生存環境。
何志平認為,島嶼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承托科技發展需要是問題癥結。現時人類社會中有三分之一的化石燃料是從海底鑽探中獲取,加上「海洋能」和近年出現突破發展的「可燃冰」技術,海洋能源絕對是未來推進低碳經濟的最好的助燃劑。但是,位處豐富海洋資源邊陲的小島嶼國家多為發展中的經濟體,受領土面積狹小、產業模式單一、開發技術落後、人才和資源不足等制肘,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難以投放資源於新能源的技術研發,令海洋能源仍然停留於理論階段。
解放海洋作為經濟動力和能源資源實在刻不容緩,但前提是先讓藍色經濟強大起來。何志平認為,中國倡議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一套讓發達國家及島嶼國家一起動員的戰略合作平台,以全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基建、技術、理念、管理、資金、信息、服務、產品等各方面的互聯互通,協助島嶼國家建立經濟實力,為海洋能源從理論提昇到實踐奠下基礎。
何志平深信,發展藍色經濟,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將不會是遙不可及。中國倡議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使陸上國家與島嶼國家認識到自己棲身於「命運共同體」之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對話和合作,優勢互用,才能解放海洋經濟和海洋能源的龐大潛力,維護全球能源安全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