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朝鮮半島上空戰雲密佈,劍拔弩張,大有山雨欲來之勢︰白宮極不尋常地召集全體參議員聽取朝鮮問題的閉門報告,滿載戰斧式巡航導彈的核動力潛艇「密歇根號」停泊韓國釜山港,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迫近朝鮮半島水域……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專心籌備上任百日以來最大的軍事動作,用特氏語言來說,就是專心謀劃一場史無前例的大交易(big deal)。
事情的轉捩點是4月25日,在中美與國際社會的嚴正警告下,平壤在朝鮮建軍節的敏感時刻雖然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軍事演習,但並沒有越過中美劃設的「紅線」——進行第六次核試驗。這顯示了平壤當局在權衡利害之後,踏出了理性務實的一步,也是半島局勢降溫的第一步。
其後,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4月27日接受專訪中,首次闡明美國「不尋求更換朝鮮政權,也不尋求兩個朝鮮統一」。這是迄今為止,美國針對朝鮮最重視的政權延續性問題,公開發放的最明確訊號。
一直以來,雖然不少美國傳媒將朝鮮刻劃成瘋狂盲動的狂人政權,然而,經過長年的觀察,美國政府還是清醒的,認定平壤當局本質上還是理性的決策者,精於運用大國的分歧進行博弈,以確保其三大核心利益,即維護金氏政權,獲取國際尊重,以及謀求經濟發展,尤其是第一項利益被認為是平壤政權的重中之重,也是其底線所在。
因此,在涉及國家政權的存亡問題上,平壤方面儘管嘴硬,但卻不敢貿然輕舉妄動,深切明白朝鮮半島第一滴血帶來的蝴蝶效應,會把整個國家拖入萬劫不復之境。同一道理,華盛頓也相當清楚,一旦平壤真實感到政權受到嚴重威脅,極可能觸動對方採取玉石俱焚的下策,最終或令盟友韓國及日本付上沉重的代價。
正是因為雙方對各自的底線有清晰的認知,平壤才沒有進行第六次核試,以免觸犯美國的紅線,華盛頓隨即明確「兩個不尋求」的政策,向朝鮮說明不作政權更迭的戰略保證。透過互釋善意,華府和平壤之間的緊張關係從此得到了相應的緩和,也為往後的對話和談判製造了初步的條件。
然而,美國、韓國和日本也非常明白,日後無論是談判、動武還是制裁,只有在得到中方積極支持和參與的前提下,才能確保有關方案能夠順利執行。處理好中國的戰略利益,始終是半島和平進程不能繞開的一道核心課題,很明顯,這個課題必須落在美軍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之上。
特朗普27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突然開口要求韓方為價值10億美元的「薩德」部署費用「埋單」,然而韓國方面並不買帳,堅持經費應由美方承擔,這段盟國之間的外交口水戰,發生在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當下,是相當耐人尋味的神來之筆。
美韓是軍事同盟,美軍在韓國也有駐地,兩國之間擁有非常多的外交和軍事交流管道,假如雙方之間真的對費用承擔有不同意見,為何要透過總統之口,在公開的訪問中,暴露同盟之間的矛盾?而且「薩德」部署由來已久,10億美元雖然不算少,但放在國家安全與地區和平的重要議題上,卻是九牛一毛,為何韓國方面的回應是如此迅速、如此堅決呢?這會否意味著美韓兩國已達成一種默契,希望為撤走「薩德」鋪好下台階?
對華盛頓而言,將「薩德」系統引入韓國,是前朝奧巴馬的政策遺物。特朗普既已下定決心,放棄奧巴馬時期的「戰略忍耐」政策(strategic patience),期望與中國合作,主動與平壤當局達成棄核協議,那麼,美國就不能一方面要求中國加緊對朝施壓,另一方面卻又無視中國對部署「薩德」的反對。
對首爾而言,容許「薩德」入韓,實際是前總統朴槿惠在受到奧巴馬巨大壓力下做出的決定。勢將打破地區的戰略平衡,也中止了韓國多年來刻意在中美競爭中保持中立的努力,破壞了穩定的中韓關係。青瓦台的新主人撤走「薩德」,不但可以走出朴槿惠的陰影,還可以重新修復跟中國的友好關係。
不過,假如貿然公開撤走「薩德」,就會對外釋放一種示弱的姿態,造成向中國壓力屈服的面子問題。化解這一戰略困境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透過「薩德」經費問題製造輿論,為美國製造了一個很好的下台階,同時也方便新選出的韓國總統調整政策,為其上任後撤走「薩德」做鋪墊,以消解中美韓之間的矛盾,集中精力處理朝核問題。
從最近一連串的動作看來,特朗普在朝鮮問題上的強硬,可能只是延續了他《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中的談判策略,先運用「瘋子理論」(Madman Theory)擺出強硬姿態,設定較高起點,以便在日後的談判中迫使對方作出更大的讓步,期望以戰迫和,最終迫使朝鮮放棄核武,同時透過這場外交勝利,轉移內政失利面對的壓力。
對中國而言,朝鮮無核化、撤走「薩德」事關中國的長遠核心利益,與此同時,2017年下半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將討論未來五年的施政大方向,並選出新一屆政治局委員,周邊局勢不容有失,這也是中國願意在這次危機中發揮重要影響力的原因。事實上,北京在這次危機中的反應和努力,已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稱譽和贊賞,充分顯示了中國作為大國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承擔和決心。
在中美聯手之下,朝鮮半島危機已經基本受控,最危險的情況已經過去了,接下來的,卻是一場更為激烈的大談判。那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然而虛實交錯,合縱連環,捲起的塵土,並不少於真正的戰場。
在談判之前甚至在過程當中,各方仍然會施展不同的手段以爭取籌碼,例如美國仍會繼續集結兵力,並與日韓進行大規模軍演,甚至輔以更強力的制裁,而朝鮮方面也會適當地還以顏色,例如於4月29日進行了一次導彈試射(雖然失敗了)。只要這些動作不超出雙方的底線,即朝鮮進行第六次核試,或美國空襲朝鮮核設施,危機仍然是可控的,談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處理得宜,將會長遠解決朝鮮核問題,成為外交史上的典範,相反,一旦處理失當,激化矛盾甚至引發軍事衝突,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畢竟,「邊緣策略」(brinkmanship)可能迫使對方讓步,但帶來的博弈風險也不能夠低估。
上任百日以來,特朗普在國內政策上到處碰壁,反對聲音不絕,不斷遭受司法挑戰甚至有議員威脅提出彈劾議案。在面對巨大的國內壓力之時,不能排除他或會放手一搏,企圖利用外交勝利甚至戰爭轉移視線,緩解內部壓力。但與此同時,他也完全有機會,跟中國一起,促成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大談判,就像克林頓1993年促成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拉賓締結巴以和平協議一樣,永留青史,甚至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這會較奧巴馬的和平獎來得更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