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今年兩會上對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提醒:深圳可能在兩年內超越香港,香港不應將精力放在浪費的地方。他的講話顯然有很強的針對性。當下正值香港特首選舉,委員長希望無論是候選人、還是香港社會,都需要利用這個時機查找問題,並為香港發展找到解決之道。
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的一部分。
局限一畝三分地 港還有前途?
這兩個資訊都與香港息息相關,關係香港未來發展走向。但很遺憾,細讀3位候選人的政綱,觀察3人的兩場辯論,均沒有回應國家領導人的上述期望和國家發展戰略。
按理說,特首候選人應該指明香港當前的發展困局,為大家畫出一幅藍圖,並提出實現藍圖的路徑。但此次特首選舉,我們看不到候選人的政策宣言能給社會發展帶來甚麼新希望,如何令香港經濟走出當前的瓶頸實現轉型,看不到香港未來發展與國家發展有何聯繫,更看不到香港如何與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實現經濟融合,各展優勢共同發展。整個選舉,從頭到尾更像一場角逐政務司司長的選舉,而不是香港特區領頭羊的選舉。
人們常說香港缺乏政治人才;其實不僅如此,香港還缺乏具有長遠思考和宏大視野、能夠帶領港人走向未來的政治領袖。香港人缺乏視野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回歸前的歷史因素造成。但如果特區行政首長也只是如《莊子‧秋水》所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局限)於虛(所居住的地方)也」,香港還有甚麼前途可言。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發展不可能不與國家戰略結合,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事實。在世界風雲變幻之際,國家領導人以戰略家的胸襟,擘畫國家的偉大復興,並把香港納入其中,期待香港搭乘國家的高速列車一起奔馳。但香港有把自己發展納入國家的大棋盤中嗎?
不搭國家快車 港恐步入衰退
大時代需要大視野,眼睛只盯住自己一畝三分地(老北京人的口頭禪,意思是自己勢力範圍)的人,是無法當好現代社會領袖的。特別是今天,香港和許多發達經濟體一樣,經濟發展已走入瓶頸,不少方面的問題僅依靠1,100平方公里的空間很難解決,不融入國家,只有衰退的一條路。正如張德江委員長所言,全世界在搶搭中國快車,找中國機遇,別人在排隊,但國家已為港澳擺好位置。香港還不能抓住機遇?
或許,3名候選人不提加入國家發展洪流,不提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融合,是為了選舉,為了爭取泛民支持,害怕開罪本土派,害怕被指摘為所謂的「撕裂」,但這並不能成為理由。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長遠和整體的利益,有必要為了迎合少數人而遮遮掩掩嗎?如果因為融入國家就會「撕裂」,那被撕裂的也只會是那些逆潮流而動的少數人。如果回歸20年了香港與內地融合還是「罪狀」,那麼香港回歸的正能量何在,我們各界人士都需要深思。
不提融合,不參與國家發展,無法做到綱舉目張。只是將政策修修補補,就像是小手術治大病,難有成效。當然要承認3名候選人還是有高下的。林鄭月娥在其參選政綱上提出,要爭取與內地簽署「一帶一路」全面合作協議。雖然着墨不多,也看不到更多細節,但至少方向正確。曾俊華也有提及「一帶一路」是未來長遠的國策,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令世界發生積極變化。香港參與其中,必將受益無窮。不過,分析他們的政綱,提了「一帶一路」並不等於把香港和內地的融合作為香港出路的主要方向,或放在參選政綱的高度來為香港定位、為香港未來發展開闢直道。兩者都是以「附件」般的地位和形式出現或帶過,看不到喜悅,感不到情懷,更談不上希望,說不出準備為國家貢獻些甚麼。不過,在本文發稿前夕,林鄭接受了媒體專訪,終於在與內地合作方面做了「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回應,算是補交了答卷。
新一任特首很快就要產生了,新特首能否為香港帶來轉機,兩地關係發展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