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香港與國家血脈淵源的「人來人往 香港故事 」
  • 2017-02-24 23:13

「香港故事(二):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日前在香港開講。兩名主講者分別從香港人口變遷和香港邊境禁區的演變角度,講述了香港這座城市人口遷徙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主辦機構負責人何志平表示,「香港故事」講座,是針對當前部分香港年輕人熱衷於探討「本土文化」,宣揚所謂「本土化」而舉辦的。希望通過這樣的講座,幫助青年人瞭解「我的宗族來自於哪里」,「我的文化基因來自於哪里」,進而認識香港歷史,瞭解香港與祖國不可切割的血脈淵源。他特別強調,正是因為香港的「人來人往」,才能有今天的繁榮發展。

劉智鵬是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香港特區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地方誌辦公室主任。他說,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大量企業北遷,內地與香港交流融合日益加深,令越來越多的港商及專業人士到內地尋求發展機會,最多時在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達到近24萬,超過香港總就業人口的7%。他特別強調,香港是個人來人往的城市,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空間,希望更多港人保持開放心態,順應這個環境。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席何志平博士介紹,歷史上,香港與內地之間並沒有「禁區」,港深(廣東與香港)之間歷史上也沒有真正的邊界,所謂禁區60多年前才出現。1951年,港英開始設立邊境禁區,並陸續在深圳河以南豎立高高的鐵絲網。一直到1962年,與深圳相連的地區全部被納入禁區。自此深圳河以及河以南的禁區成為香港與深圳之間的地理屏障,成為兩地人員交流往來的屏障,並逐漸對一些港人心理產生微妙影響。也就是那時,香港才開始自成一隅,獨自發展。所謂「香港文化」,也才開始出現。
 
何志平強調,如今特區政府提出的打造「落馬洲河套區」的構想,是十分明智、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香港人不僅要走出傳統地理概念中的「禁區」,最大化地合理利用緊張的土地資源,更應該打破思想上的僵化觀念,不可再固步自封,唯有邁出「思維禁區」,直面現實,香港社會才能迎來新生。
 
致力於香港歷史研究的劉智鵬教授在演講介紹說,香港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始於宋朝,那時來自於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就成了現在的「本地居民」,香港鄧、彭、侯、文、廖五大家族和其他家族就是在那時陸續進入新界的。1841年香港開埠時,僅有7450人,而今天,香港人口數字已經達到734萬。
 
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和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辦、公職人員誠信關注組協辦的「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是國民教育系列講座「香港故事」的第二期,第一期為「漢奸與香港」。「香港故事」系列講座意在通過香港歷史的回顧,幫助港人認識香港發展的方方面面。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是一家非政府、非營利,從事能源戰略研究、開展能源及公共外交的社會組織和高端戰略智庫,是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特別咨商非政府組織。香港中華文化學院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專門推動國民教育的機構。上述兩家機構已經共同舉辦了二十四期國民教育課程。
 
媒體報導:

绝大部分港人原乡在内地 历史学者讲述香港移民故事  21CN新聞
歷史學者講述香港「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北京新浪網
劉智鵬:深港人來人往 禁區 60 年代才出現 中評社
“人来人往的移民故事”在香港开讲 國際在線
香港曾是遺體中轉站 東華義莊修復百年殯葬史 香港 01 
學者:香港成功賴人來人往 開放思想不應設禁區 香港 01 
學者暢論香港人口遷徙史 大公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