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三)傳媒通稿
  • 2016-07-11 18:56

                                                 「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夢走向世界夢     傳媒通稿  

【2015年4月20日,美國紐約】為積極響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思,向世界闡釋「一帶一路」實際是中國向周邊國家伸出的友誼及和平之手,是貫徹合作發展「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的同時,也是大家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利益共同體,更促使中國夢走向世界夢。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於4月2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聯合國大會「促進寬容與和解」高級別專題辯論會中,專門舉辦了第三屆「中國故事  一帶一路: 新型國際合作模式」專場論壇。

論壇在聯合國大會第69屆大會主席塞姆˙庫泰薩的致辭中拉開帷幕。來自中國前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和首任駐南非大使王學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何帆,以及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先後在會中發表專題演講。並與到場的200余位聯合國各界代表、紐約周邊大學的師生們,互動探討在全球環境下,如何利用「一帶一路」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國家之間透過外交、戰略和經濟的聯繫,加強多元、寬容、互信和發展,打造「命運共同體」。

王學賢大使介紹,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經歷長時間的醖釀協商過程。開展各種區域性、小多邊合作,成立專業性機構,推出「親、誠、惠、融」周邊外交理念,奠定了「一帶一路」的出台基礎。其中,「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和特色。三位一體,相輔相成。共商是起點和基礎,共建是核心和方式,共享是目標和動力。

何志平認為,「一帶一路」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新型互聯模式,是相關國家人民築夢的戰略聯繫紐帶。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之下,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具有可能性。這個倡議,既建基於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古絲路精神之上,同時也體現了中國致力透過加強歐亞非大陸等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動全球和平發展的良好願景。因而,他反對有人把這項倡議詮釋為中國野心勃勃要成為地區霸主的謬論。事實上,「一帶一路」為各國人民提供了一個契機,使得大家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彼此的夢想。它不僅僅是13億中國人五千年來的夢想,更讓「中國夢」與「世界夢」交相輝映。中國夢是世界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更加需要中國。「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思,將見證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民共享同一個願望,使得中國夢走向世界夢。這個夢想便是,世界和平,天下大同。

何帆與石澤則在發言中分別表示,中國過去15年在推動扶貧和共享式增長的發展,促進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s)的實現。今年,中國政府已承諾會在制定2015後發展議程上發揮建設性作用。自從習近平主席2013年末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已有50多個國家,以及歐盟、東盟、上合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等多個國際組織對有關倡議,展現了積極和熱情的態度。僅去年十月,就有20多個國家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備忘錄,共同承諾為推動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

本次論壇,是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自2013年開始在聯合國舉辦「中國故事」系列論壇以來的第三次專場會議。會議主題由首次的「中國夢」、到第二屆的「中國新型城鎮化」,至今次的「一帶一路:新型國際合作模式」,主旨為聯合國各成員國、機構和實體,以及國際金融機構、區域開發銀行、私營部門、民間團體和其他相關機構的代表,解讀和提供中國的最新發展戰略與信息,以協助瞭解中國的政府決策、社會發展、市場動態以及文化創新,進而掌握中國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國家的經濟、社會、人文和環境面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