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立互信的重要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6-23)「美中關係將共同塑造21 世紀!」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時便已開門見山,宣示新世紀國際秩序的來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今年最新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亦強調︰「中美關係持續健康穩定向前發展,不僅能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將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寶貴貢獻。」話雖如此,但中國的崛起勢必衝擊當前的國際秩序,外交磨擦在所難免。特別是2010 年中日釣魚台撞船事件之後,「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一向致力和平的中國,被部分人渲染成「好戰」的國家,並在周邊國家中散布恐懼與不安。
無獨有偶,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不少人已開始預言,美國將步百年前英國的後塵,「霸權衰落」之說此起彼落 。顯而易見,該等言論只是杞人憂天。美國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利益的影響力依然無可取代,其軍事力量起碼領先中國20年,更不用提其無處不在的軟實力。
奧巴馬否認圍堵中國
奧巴馬政府否定了所謂「美國衰落」一說,其「轉向亞洲」的外交政策便是最佳明證。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最近解釋該政策時更為直接︰「我們曾經在這裏(亞洲),我們現正在這裏,我們將來也會在這裏。」美國國務卿希拉莉的「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亦正正顯示了該份自信。
雖然奧巴馬在年初接受《時代周刊》主編札卡瑞亞(FareedZakaria)的訪問時,斷然否認圍堵中國的說法,帕內塔在剛過去的香格里拉對話中,談及中國時的措詞也相當小心。但是在很多中國人的眼中,希拉莉去年歷史性訪問緬甸,以及帕內塔本月造訪越南金蘭灣前美軍基地,已為「圍堵中國」的陰謀論提供了事實的支撐。美國的「轉向亞洲」策略令兩國在區內出現對立性的傾向,短暫的對峙以至衝突變成可能。假如美國向菲律賓或越南發出錯誤訊息,必把中美關係帶到危險邊緣。
「信任赤字」的來由
現時,美國社會普遍瀰漫着一種消極的情緒,擔心美國會被取代,或者要被迫跟中國分享世界舞台。另一邊廂,中國精英圈子內亦流傳一種看法,就是華府的終極目標是要維持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並遏制中國的崛起。「信任赤字」遂成為中美關係中的核心課題。為何中美之間會出現戰略互疑?到底是由於不同政治傳統、價值體系、文化差異跟所造成的意識形態問題?是政策制訂不透明而造成的策略誤判?還是因應國內需要採取的一種政治姿態?從一個中國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無可避免地涉及兩國的文化差異。中國是唯一存留下來的文明古國,擁有共同的歷史傳統和語言系統,而美國卻是在新大陸上以歐洲價值觀建立起來的新生國家。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多嚴重的經濟難題,均可透過外交渠道解決,務實的中國人,可以在任何經濟和商業利益上談判和讓步。然而,一旦涉及主權、國家安全及領土完整等核心概念,卻是不容談判的。要改善中美關係,雙方就應該對各自的核心價值和國家利益有充分掌握,同時應做好妥協的準備,以外交方式解決與核心利益無涉的事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既是發達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並且非常適合扮演二者的橋樑。然而,目前中國在世界的角色更像三文治─備受各方擠壓,一如百年前的美國。美國花了五十年及兩次世界大戰,才成功融入到新的國際秩序之中,二十一世紀的時間較上世紀走得更快,中國不可能擁有五十年的時間,但有一點必須清晰,就是無論 要求中國適應世界,還是世界適應中國,均需要時間、耐性與善意。
以美國重返亞洲來說,華府希望保障現時的經濟秩序,以維持全球安全與繁榮,北京則希望盡量爭取空間,以確保國內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其實兩國的目的並非必然排斥,但基於缺乏互信,雙方都傾向視己方出發點是最好的,而對方出發點是最差。美國應主動跟中國討論如何保障全球安全,同時中國亦應多走一步,主動作出建議,並建立一套雙方均同意的原則和規範。
趁着美國「轉向亞洲」策略尚未完全成形的時候,透過對話創造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法。
除了對話合作別無他選
帕內塔不久前在香格里拉對話中表示,中國與美國都非常明白雙方之間的分歧與矛盾,但同時亦相當清楚雙方在對話和合作以外,別無他選。一直以來,北京和華府均深明對話之重要,雙方現時已建立了超過60個常規的政府間對話平台。中美之間缺乏的並非對話的機會,問題是碰面太多,真正的了解太少。製造對話機會僅是破冰的第一步。只有雙方都能擺脫固有觀念,真誠聽取對方的意見,理解對方的權利和局限,對話才有意義。成功的雙邊關係,必須是人性化的(而非妖魔化對方)。同理心令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對方決定和行動背後的原因。只有人性化的接觸和同理心,才能夠賦予一段關係以尊重,相互尊重彼此的困境、問題和使命,從而產生信任。有了信任,雙邊合作才會水到渠成。
現代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便是「信」,失去信任,也就失去了和平的基礎,所有關於「對話」和「合作」等詞彙都只會淪為空談。「信」是最難建立,也是最易失去的東西。中美關係的穩定可以通過兩種方法獲取︰透過非對稱的軍事力量建立起來的單極系統,也就是所謂的零和模式;又或透過尊重和信任等元素建立起來的多極系統獲取,只有這樣,雙贏才會變為可能。中美關係並非簡單的雙邊關係,而是影響全球的中軸關係,中美關係的挑戰不會在一夕間消失,這次「中美對話」研討會也不可能產生即時的「信任盈餘」,但起碼,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已啟動了重建中美互信的程序。
編者按︰中美對話研討會是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發起的民間高峰會議,旨在通過政府以外的管道,為兩國政、學、商精英提供溝通平台,就中美共同關心的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和交流。第二次中美對話研討會已於6 月10 日在香港會 展順利舉行,這篇文章是根據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秘書長 何志平 博士的英文閉幕演辭翻譯整理而成。
作者為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秘書長 何志平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6-23 中國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