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話(八) 消弭互疑-從二戰後國際關係變化探討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傳媒通稿
  • 2016-06-28 00:14

【傳媒通稿】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舉辦第八次「中美對話」研討會
                 何志平:管理分歧、合作共贏、堅決警惕「修昔底德陷阱」

美國時間10月5日,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於華盛頓舉辦第八次「中美對話」研討會,大會主題為「消弭互疑——從二戰後國際關係變化探討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來自中國、美國和澳洲的前政府高官、前軍方代表和三國專家學者,就中美雙方如何交流與溝通,加強戰略互信,實現合作共贏,共同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研討。一百五十多名華盛頓地區高校師生參加了研討會。​

「中美對話」研討會舉行前夕,適逢習近平主席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其中,習近平在西雅圖演講時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主席還特別引用中國傳統歷史典故「三人成虎」、「疑人盜斧」為喻,以此表達中方願同美方加強相互瞭解的意願,並強調只有通過加深對彼此戰略走向、發展道路的瞭解,才能防止戰略誤解誤判。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在研討會開幕致詞中進一步解讀了習近平的觀點。何志平說,近年來,有不少「中國威脅論」和「中國霸權論」的支持者認為,中國崛起對美國地位構成了現實性挑戰,兩國權力的爭奪將使得中美爆發不可避免的衝突,這種想法不過是杞人憂天。他強調,中美攜手實現合作共贏並不僅僅是歷史和現實,更是未來趨勢。

何志平強調,中美必須避免因互信缺失而造成的「零和遊戲」與「安全困境」。世界擁有不同的文明與文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很正常。但是中國願意聆聽、願意尊重不同的聲音,也願意在相互理解和管控分歧的基礎上推動雙方合作。唯有如此,構建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特徵的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構想才能真正實現。而兩國關係正常發展不僅造福兩國人民,也有力促進了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

在研討會的四個環節裏,嘉賓們紛紛就中美關係發展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各抒已見。研討會協辦方之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阿米塔伊·埃齊奧尼(Amitai Etzioni)、曾在克林頓時期擔任政策與計畫助理國防部長、雷根時期國防部長特別顧問的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等表示,儘管歷史上有十五例「修昔底德陷阱」式衝突,但只有四例成功避免了戰爭。由此可見,如果當事國不認真管控雙邊關係,爆發軍事衝突的幾率將大大增加。當下中美關係亦是如此。為了實現兩國間的和平,雙方應更加積極尋求共同利益、消減對峙情緒。

與會嘉賓普遍認同,促進兩國關係長期和平與穩定發展符合中美以及世界利益。曾任奧巴馬政府國務院東亞和太平洋區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強調:“中美兩國應對亞太地區事務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也表達了相似的想法,他特別提到:“以史為鑒,將有助於推動光明未來的開創”。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表示,如果中美雙方能夠有效管控雙邊關係,不僅「修昔底德陷阱」的避免不在話下,我們也可以期待,世界會擁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與會人士還紛紛建言兩國政府。原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潘振強提出,當年上海公報的協議精神所提倡的和平共處原則、糾紛調解原則、及拒絕稱霸亞太原則等,時至今日依然有效。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對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沱生教授提醒,在如何看待中美關係問題上,不僅要關注最壞情況假設,也不能忽略最好情況假設。兩國在諸如經濟以及全球治理等涉及雙方共同利益的方面應加強合作,緩和分歧、提高危機管理能力。作為致力於民間外交的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自2012年開始,已分別在美國華盛頓和中國香港舉辦了七次「中美對話」研討會。何志平強調,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作為民間智庫,願為增進中美兩國互信,尋求兩國間「最大公約數」盡綿薄之力。(完)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簡介:
註冊於香港的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CEFC)是一家非牟利的民間高端戰略智庫,獲聯合國社會與經濟事務部的特別諮商非政府組織的身份。基金會一直從事能源戰略研究,開展能源及公共外交,致力於促進全球能源合作和文化交流,以加深世界對中國的理解,提升相互的信任和尊重,促進中外友誼。去年 7 月,基金會與聯合國正式簽約並啟動「UN-CEFC 能源可持續發展資助大獎」項目,基金會是該大獎的發起者和唯一贊助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