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視察香港特別行政區並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再度引發港人對“一帶一路”的熱議。
但我留意到,一些香港人對“一帶一路”為何物依然懵懂不清,認為“一帶一路”與香港何干?與自己何干?有人甚至打出標語“我們不要‘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香港的生存之道,不要“一帶一路”,就是自我否定香港的歷史,否定香港的歷史定位和發展角色。沒有“一帶一路”,香港什麼都不是。
對港而言是場及時雨
“一帶一路”可追根溯源至兩千年以上。西元前二百年前後,就有商人沿?咸陽、長安等向西行,將中國出產的絲綢運往域外進行交易。及至西元前一百三十八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暢通的西域交通。隨後大量商人西行,大量絲帛西運,陸上絲綢之路自始成形。而到了盛唐時代,這條道路商賈往來更加頻繁。國事昌隆,八方來朝是當年盛況的寫照。
“海上絲綢之路”稍晚。香港正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早在隋唐時代,香港就因為港口的角色,中轉來自廣東甚至內陸地區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成為航運和海上貿易的著名港口。
歷史的選擇和對歷史潮流的順應,造就了今日香港的地位。這不是依某些個人的意願來決定的,香港始終在中國發展中扮演獨特的角色。如果沒有當年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港口角色,如果沒有其後香港順理成章地成為東西方的橋樑和紐帶,很難説香港今天能成為“東方明珠”,可能依然是個不起眼的小漁村。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一帶一路”都一直是香港的唯一出路。香港是個彈丸之地,蕞爾小島。沒有資源,也沒有大規模製造業的條件,有的只是戰略地位,國家的南大門和優良的海港。因此,多年來香港扮演的角色就是連通東西,既是海外進入中國的橋樑,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跳板,更是東西文化交匯交融的地方。這是我們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可謂歷史版的“一帶一路”;這也是我們現在和未來將要做的事情,在今天被冠之為“一帶一路”戰略。
今天,中國重提“一帶一路”,並將“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賦予新的使命。這不過是繼承歷史遺產,期待再創當代輝煌。這樣的提法對香港也是準確的,同時對香港有?更不一樣的意義。
放眼世界,全球經濟不景的陰霾籠罩。作為對外依賴度極高的香港,根本無法從泥潭中抽身。特別是本地經濟結構單一,一直在渾沌中摸索,難以轉型,前景不明,而香港長期以來依賴的內地經濟也開始實行艱難的轉型。“一帶一路”戰略此時推出,對於彷徨中的香港經濟無異於一場及時雨,為香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過去香港主要靠自身單打獨鬥,如今加入國家戰略,有國家作為後盾,更有國家創造的大量商機隨之而至,香港作為融通東西方的特殊角色,參與其中將會遊刃有餘,為本港經濟發展開闢一條全新的路徑,可望成為香港歷史性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
具虹吸效應商機無限
有人認為,“一帶一路”不過是個“政策”,是個一攬子措施,是個外交戰略,香港看不?摸不?,如何參與?其實不然。不錯,“一帶一路”是個願景,是個目標,是國家層面的大戰略。它就像天上的星辰,雖然“摸不到”,但沒有它就無法航海,沙漠中也就找不到方向。“一帶一路”不是短期計劃,不是“揾快錢”,它是一代又一代人將從中獲益的巨大市場,從開始的基礎設施,到貿易往來、包括服務貿易、科技交流……隨?時代更迭,特別隨?“一帶一路”虹吸效應,新的合作內容會不斷出現,新的合作伙伴也不斷產生,商機無限,前景無限,一個太平盛世的來臨不是夢想。
如今香港最重要的就是做回自己,在國家戰略這個更高的層面做自己多少年所做的事情:走出去、交朋友、見夥伴、謀雙贏。這就是今天的“一帶一路”精神,這也是百多年來香港賴以成功之道,是我們最有條件、有經驗、有資格去做的事情。為什麼當巨大機遇來敲門,我們卻要自我捆綁,自我受限地龜縮在小島的一畝三分田上呢?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做的事、香港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帶一路”,未來也必定如此。不走“一帶一路”,香港有出路嗎?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