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前路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故事二:新型城镇化之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功举办
【2014年7月7日,美国纽约】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已达至空前程度,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7月7日,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发起的“2014全球城市化走向”系列会议中,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承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中国故事专场论坛(II)”,鲜明指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举措是推动一个地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模式,中国人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各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更多经验。
是次会议,联合国大会第68届主席约翰·阿什博士莅临发表讲辞,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志平、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绿色经济责任教授诸大建,亦先后做以主题演讲。
潘家华表示,现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大致上与世界水平媲美,并且创建了一个让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加强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大平台。但是,中国的城镇化过程缺乏质量,而这问题也日益明显。今年三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2-2020),揭示粗放发展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多方面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
“中国的城镇化转型:包容、宜居、可持续”中提到,中国在过去60年中,城镇化比率由10%提升到超高50%,整体上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为主体的社会转型。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引起了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潘家华相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会强调包容、宜居、可持续的元素,并且是一种和谐、品质、高效的转型发展。
诸大建的发言,着重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与政策选择”。他说,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几方面的主要困难,包括数量上(人口规模、城镇化速率)、素质上(污染、不公及生活素质)、以及能力上(体制能力、科技能力、城镇管治)的困扰。预料在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内,中国将有十亿人口居住在市区,占总人口的70%,中国需要提出方案,让城市的发展具备可持续性,以及调和经济发展、社会公义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
何志平演讲开篇援引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 他表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在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为中国人民不断自我改进和更新,为中国人民重新定义古老的传统观念,让这些观念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日新,又又新。
何志平强调,中国在今年4月推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一个让中国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平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它不单是为了打造一个有建筑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培养打造一群健康的市民。它是一个将乡村居民逐步改造成为一个有素养的城市居民的过程,亦是一个现代化过程,从而让每一个中国人可以分享到社会经济进步的累累美果,过着具有尊严和值得引以自豪的生活,享受一个安全、舒适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节约生活方式,并促发大家发挥个人的潜能、追寻人生更好、更高的目标和成就个人的终极目标。而由新型城镇化塑造而来的现代性,将为实现中国梦开辟出一条清晰的前路。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模式,是整个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焕发新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国是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中国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为各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和可能性做出贡献。
主办机构简介: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是香港一所独立的民间智库,获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非政府组织资格。主要任务为开展公共外交,以加深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提升相互的信任和尊重,促进中外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