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可持續發展及管治論壇」前言
  • 2013-04-17 16:51
前言
“中国故事”的缘起


何志平教授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
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各位来到联合国出席本次“可持续发展及管治”论坛。在此,谨代表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全体同仁对您的远道而来,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我们非常认同2012年11月16日“仁川公报”所确立的原则,认为国家的战略及发展计划,可用作主要的参考和依据,以提供更具体的办法,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样,我们十分尊重 “里约+20”峰会的建议,支持并积极响应设立更多的全球性平台,以跟进和延续交流,回顾总结彼此经验,深入研究个案,分析当中成功的经历和教训,共创世界和谐。

为此,我们决定举办是次“中国故事︰可持续发展及管治论坛”专场会议,以分享及讨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当前世界多变及能源等一系列危机与挑战。

此次论坛,主旨针对总结一个国家如何面对机遇、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及长处,并回应人民的需求,为未来发展建立基础。

同时,会议也将围绕中国“五为一体”建设总布局(即有效管治、繁荣经济、勃兴文化、社会公义和环境保护)的专题演讲,展示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相互竞争因素及需求间的微妙平衡。总结中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奋起应对各种难题,有成功的故事,也有曲折的弯路。我们希望透过这些经验的总结与分享,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的借鉴及参考。

中国故事:展開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古老国家。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创造了四次繁华盛世。首先是西周成王、康王时期的“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996年),奠定了中国的封建制度;第二个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汉朝“文景之治”(公元前180-141年),提倡无为而治、提倡农耕、和平发展、累积国力,并遣使接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第三个是指大唐帝国的贞观之治(公元627 -649年),其时中国GDP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周边日本、小亚细亚等国均派留学生访问学习;第四个为明朝的永宣之治(公元1403-1435),当时郑和七下西洋,经南中国海出印度洋,足迹远至非洲,并有早先于哥伦布71年到达美洲一说。

中国人自古爱好和平。凯撒大帝曾说,“我来了,我看过了,我征服了”;郑和及他的属下们却说,“我来了,我看过了,我交了朋友,然后我回家了”。中国自始未发一战,未殖民一处,未曾奴役一人。相反,在18末世纪西方人用武力攻入中国,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因为落后的科技,饱受外族欺凌。

当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引领欧洲告别黑暗的中世纪,解放了思想,激发了文艺和科技上的创意,也催生了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当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出征大海,发现、征服并殖民域外所探索到的一切;当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当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霸权,武力殖民扩张至东方之时,中国人仍沉浸在太平盛世之中,全然不知一场三千年未遇之浩劫的到来。

此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集中于出口茶叶、农产品、丝绸以及瓷器,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获取巨额利润是其最急迫的愿望。为此,英国人在中国扩散鸦片, 40年间直接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

之后,中国开始派林则徐的广东禁烟,彻底激恼了英国商人。1840年6月,英国舰船借由入侵中国,史称“鸦片战争”。道光年间的中国,经济总额约占全球GDP的33%,拥有80万的军力,而英国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但偌大的清朝帝国,惨败于英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中国的整体GDP仍相当于英法的1.6倍,然而中国,又一次战败。

同年,中国皇帝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上谕。

第一波以提升军事工业为主的洋务运动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彻底战败于GDP生产总值只有中国五分之一的日本。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GDP生产总值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1895年,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尝试君主立宪,发动了北京政变,史称戊戌变法。但仅仅103天,改革就被迫终结。

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响亮,那就是——革命。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大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政权仍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

此时,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然而,当孙中山死后,新生的共产党却不容于国民党,两党合作于1927年破裂。同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再次团结,抗击侵略。

抗战之后,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建国却没有到来,国共内战于1946年6月爆发。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但随着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被宣告结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人们对建立一个更好的国家充满了信心,尽管道路充满险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因而决裂,中国从此被西方国家孤立和制裁,进入难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

1957年,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国,部分领导人受到落后就会挨打的深刻危机感,以及迅速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所影响,决定发动“大跃进”。这一决定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荒废,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然而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被削弱和破坏,党的权力过分地集中于个人。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国家和无数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但在60及70年代,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国家广阔的空间。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8年,邓小平作了一个主题发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这篇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国改革开放正式出台。

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会谈时,进一步具体化周恩来总理于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运动(即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提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约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今天看来,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

继创建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到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的观念,对成功的渴望正汇聚成一股创业的热潮。

1988年,一场抢购商品的风潮席卷了全国,三个月内居民储藏存款减少300亿。经济改革导致了严重的市场波动,这也是受到旧金融体制瓦解的影响。

出于对国内事务的不满,也受到国际政治气候的影响,1989年5月到6月北京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将往何处去?邓小平坚定地说: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再次来到中国的南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发表了多次谈话,“中国祇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邓小平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自1989年6月,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

1997年,五星红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被迫割让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土地重新回到祖国。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的经济增长。

同年,江泽民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阐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3年,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正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一。

中国共产党并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主要内容。 “和谐社会”是对“小康社会”的继承和发展:除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提出要求以外,还加上了社会建设方面的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快速发展的中国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意味着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现代中国:概况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其下设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由56个民族组成。

中国人口规模世界第一。2010年,人口总量为13.7亿人。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之后,目前近一半的中国人居住在城镇地区。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1979年改革开放后,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为中国设立了2000年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富庶社会)的目标。但这目标并不容易达成。

凭借占世界仅8%的耕地,中国却必须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正因如此,前总理温家宝强调“解决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由低收入的农业国转变为中等收入的工业国。人均预期寿命由68岁上升至74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8%大幅上升至52%;2012年中国政府收入从1978年的1.8亿美元,几何级数地增长至1.8万亿美元。其GDP总量达到8.28万亿美元,是1978年水平的142倍。

2002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说:“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由此,中国仍继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全面小康社会

在2003年,中国采用一项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估体系。该体系共纳入6大领域23个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与法制体系,文化及教育,以及资源与环境。目前相关数据如下:

• 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
• 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
• 基尼系数介于0.3与0.4之间;
•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 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
• 5岁以下儿童夭折率低于20%;
• 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5岁;
• 人均教育时数超过10.5年;

2012年,中国设立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亟需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两个翻一番”

在新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2020年中国GDP总量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两个指标均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这是人均收入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标。这目标也称为“两个翻一番”。

2010年中国全年GDP总量为6.42万亿美元,这金额在2020年将达到12.84万亿美元。

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3082美元及955美元。至2020年,以上两个指标均将分别加倍至6164美元以上及1909美元以上。

为达成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中国未来年均GDP增长率需达到7.1%,而年均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需达到7.2%。

新型城镇化模式:可持续推动力

为达成这目标,中国的新领导人发起了新一轮城镇化运动。

根据中国媒体报导,中国现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4亿农村居民迁徙至人口规模低于200万人的中小型城镇,并计划配套6.4万亿美元的资本投资,最终实现70%的城镇化率。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现代化进程总路线的演变

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增长自此成为中国三十年来的核心要务。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以表示中国将在长时间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应该视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

尽管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了近30年,中国经济现在却深受能源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均,腐败及环境问题困扰。

2003年江泽民主席的“三个代表”思想被写入党章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方面:分别为经济方面(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化方面(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政治方面(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由胡锦涛提出,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入社会发展概念。

2003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开始走向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胡锦涛主席将生态文明提升至更高的战略层面,并勾勒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五位一体"总路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大方面构成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

同一时间,这套思想被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

强调以上重要因素,科学发展观概念被提出,其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生态发展

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立下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

在2006至2010年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化学需氧量下降12.45%。

陆地方面,中国总计森林面积由2002年的23.9亿亩上升至2011年的29.3亿亩。另外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16.55%上升至2011年20.36%。

水资源方面,在中国七大水系中,符合标准的水资源比例由2002年29.1%上升至2011年的61%。 2002年,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9.7%,2011年提高到62.8%;

空气方面,2011年,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9%,多于2002年的26%。

“美丽中国”

2012年,胡锦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美丽中国”的计划。这一计划将地理环境,全方位资源节约、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等,均囊括其中。

用于生产、生活及生态的国土规划将更加谨慎。海洋资源将会开发。

资源节约包括减少能源、土地及水资源消耗,设立能源消费总量及水资源消费总量“红线”。

在报告中,胡锦涛主席同时呼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家园、绿色田野、洁净水源及蓝色天空。为达目的,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承诺在2015年将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16%,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7%。这将帮助中国完成2020年前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至45%的承诺。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水资源节约工程,以及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污染实现统筹管理。

一系列机制将会建立,以保护生态、地理、耕地、水资源,补偿资源消耗及损耗,并处理能源储备交易、排放权、水资源权等事项。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及政府对子孙后代及世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真心诚意。

女士们、先生们,

过去三十年间,我们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迫切需要总结过去的成就及经验,以巩固我们走向包容、平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及决策。

发展,就我们所知,是多个相互竞争的想法融合的产物。这些想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发展既取决于时间,也取决于具体背景。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人文、地理、历史遗产及治理传统和政治社会哲学。没有蓝图,更没有普世蓝图能克服以上这些差异,给任何国家跟从或模仿。但是,发展虽无固定模式供复制或出口,但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却可以分享,分析,以利天下。

是次论坛的主旨不在于就具体发展战略及政策“开处方”,而强调作为提供政府间,联合国内,国际组织,公民社会,学界以及私人企业界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经验讨论的参考平台。

现在,就让我们聆听更多由我们的专家讲述的“中国故事”。

谢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