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邊關係中的新動態
恭喜各位!世界末日未如瑪雅曆法所言在2012年發生,我們還在生!
的確,2012年世界政壇大事連連。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美兩國簽署《上海公報》40周年。
在這年,中國和日本的新當選領導開始他們的任期,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競選連任。在他們的任期之初,各自致力於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期間,三國有何行動,如何互動,長遠而言將大大影響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的前景。
三邊成功合作有賴三組穩定而富有成效的雙邊關係。
三組之中,美日關係早於冷戰結束時,已建立得相當穩定、堅固,特別自1990年代起,在日本和美國發表《安全合作聯合聲明》後。
中美關係則自1990年代後期起大大改善,並在過去十年布殊政府落實其反恐戰爭政策時穩定發展。然而,中美兩國的長遠雙邊關係的性質和結構在2011年奧巴馬總統宣佈其「重返亞洲」戰略後,變得稍為含糊不清、不確定。
中日雙邊關係從1970年代初到20世紀末均大抵穩定。在日本民主黨執政初期,中日關係有良好的開始。兩國高端互動頻繁,成效為本的交流有實質進展,並在多個領域有更重大的合作。然而,兩國內部以及兩國之間的結構轉變使這段關係遭遇艱難。鳩山首相在2010年7月卸任後,執政聯盟的重心轉移至中立與保守派。野田在任期間,圍繞釣魚島/尖閣諸島的爭議引起兩國之間緊張而激動的衝突,形成一次安全危機。執政僅僅三年後,日本民主黨在上個月國會選舉中敗於自民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在競選時,主張日本應派駐政府人員到釣魚島/尖閣諸島。結果,中日關係迅速陷入新低谷。
中日信任赤字
早前,由中國日報和言論NPO(日本非營利智庫)發起的第八次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84%日本平民對中國的看法負面,而中國人裏依然有相當多人對日本有負面印象。
當問及日本人對中國的第一聯想詞,受訪公眾中的31.5%選擇「釣魚島」,遠高於「萬里長城」(26.4%)
釣魚島爭議可能令兩國人民對對方的印象更形負面,但根本原因是兩國之間缺乏政治與安全互信,令情況惡化,並使情緒激動爆發。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力量平衡以及對此平衡的理解,是形成中日關係的決定因素。日本領袖和民眾的世代交替、日本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右翼政治和政策,都挑戰中日雙邊關係的基礎。談及日本在二十一世紀的對華策略時,安倍首相以中國與日本的外交關係和安全方面為首要關注。他也設法藉著鞏固美日聯盟來尋求更多盟友。
中美信任赤字
另一方面,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戰略在亞洲引起相當大的注意。有中國分析員認為華盛頓正實行「新冷戰」戰略,以應付所察覺的來自中國的威脅,與對美國衰落的恐懼。
儘管奧巴馬總統否認美國正在對中國實行圍堵政策,但因著美國兩黨頻繁的權力輪替,每兩至四年散佈的選舉言論,又兩黨均慣於在全國選舉中抨擊中國,這些都使中國人在理解美國的意圖時,常感困惑。
雖然美國的目的可能受到誤解,但其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外交方面的能力則顯而易見。去年新加坡,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於「香格里拉對話」年會中表示,在2020年前,美國會部署60%海軍在太平洋,40%在大西洋,有別於現在的對半。
美軍在亞太區的作戰能力,因與澳洲、日本、紐西蘭、菲律賓和南韓簽訂的雙邊防衛協議,以及與其他夥伴的合作安排而增強。一併考慮時,美國這種防衛姿態就構成了一些中國分析員所說,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網」或「C形包圍」,儘管美國政府對此堅決否認。
其實,中美信任赤字已由中國的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去年到訪美國之時巧妙化解。
2012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北京與前美國總統卡特會晤時,已再強調中美關係的重要。他說:「中美雙方要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積累正能量,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開創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新局面。」
了解中國崛起
為何這麼多美國人和日本人對中國未來的外交策略感到憂慮?對中立的觀察者而言,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穩定增長,以及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與2010年上海世博,均標誌著中國迅速崛起為重要的世界大國。儘管如此,中國仍被視為可能威脅美國主導的惟一國家。
其實,中國同時是已發展和發展中的國家。以下一些事實和數據有助了解真正的中國:
- 13億人口(約等於美國人口的四倍、歐盟人口的三倍)
- 960萬平方公里領土(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同時,以下有一些難以忽視的事實。
- 1.5億人生活於貧窮線下(按照聯合國每日1美元的標準)
- 1,000萬人缺乏電力供應
- 每年2,400萬人求職(多於加拿大的人口)
- 人均GDP 5,417美元,世界排名第九十
不同於那些中國觀察員,北京眼中的世界充滿危機,從高級官員窗外的擁擠街道和污濁空氣,到千里之外的海陸邊境,到偏遠之地的礦場油田。中國在繁榮之路上前進實在絕不容易。
正如黎友安(Andrew Nathan)在其新書《中國對安全的尋求》所寫,以為中國是有野心、積極擴張的大國,這種漫延中的觀念並無根據。雖然中國的相對實力在近幾十年顯著增長,但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仍以防禦為主,且自冷戰時代起已無甚改變:削弱國外來的不穩定影響,防止喪失領土,減少鄰國猜疑,以及維持經濟增長。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六十年歷史,中國無內戰,無侵略外國,也無引起難民問題、衝突或財政危機。我們努力承擔和解決自身的難題,包括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所帶來的副作用,並不麻煩他人。左右我們外交政策的方針至今不變,正如我們對釣魚島的立場始終如一。
處理爭端
中國五千年歷史顯示,嚴重的經濟問題通常可經果斷的外交手腕和協商處理。然而,按照歷史傳承,尤其是經過現代的多番掙扎,關乎國家大義之事乃不容妥協,且理當堅決。中國政府矢志維護領土主權,堅定不移;既有信心也有能力捍衛中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主權。
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與國土完整,這些問題如不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將導致直接衝突。
中國、美國和日本應該正確和清楚了解彼此的核心價值與國家大義,並容許讓步,且就周邊問題達成協議。
要緩和與解決衝突,對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帶來雙方會面只是消除隔閡的第一步。對話要有成效,雙方除了陳述各自的立場,也要聆聽對方的立場,以此了解彼此的權利和難處。要成就一段關係,惟有以人文化之。以同理心了解能使我們設身處地,明白他人如何及為何下這樣的決定並行動。關係要包含尊重,惟有藉著這種人性接觸和同理心。信任必須建基於尊重;互相尊重對方的困境、掙扎與使命。我們只能信任我們尊重的人,尊重我們信任的人。有信任和尊重,合作就自然而來,來得容易。
中美日三邊對話對推動溝通和了解相當重要,溝通和了解將通向新的和諧關係。這關係建基於互相尊重和欣賞,就在這全球化世界之中。
建立信任
美國、日本與中國的共同利益莫過於經濟發展和合作。他們早已是商業伙伴,因著貿易和商業整合而連在一起。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是第二大(不計歐盟)。中國是美國第二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是第四大(不計歐盟)。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則是第二大。
其他可能的合作範疇包括:能源及與之相關、有助穩定中東的工作,全球問題如對抗HIV/AIDS、SARS、禽流感,推動貿易和投資,以及反恐。我們必須明白,三國中,任何一方的發展和政策不但對另外兩方產生相當嚴重的連鎖效應,而且影響整個亞洲,甚至全世界。
愈來愈明顯的是,每個國家皆有其固定的觀點,而不同群體眼中的世界,因著使用某種(或某個的)鏡片,都相距甚遠。要建立富有成效的三邊關係,這三個國家惟有摒除他們的偏見和猜忌,互惠互利,以開放的精神處理他們共同關注之事。
華盛頓和東京應該使他們的結盟更透明,以減少中國的焦慮。另一方面,北京可以更多解釋其長期策略意圖。正當絕大部份日本和中國人民仍然擁護和平主義,所謂的新右翼興起,他們大肆竄改歷史,令兩國關係蒙上長長陰影。我真的希望我國領導能謙虛,聆聽人民意見,並詢問如何滿足他們的願望。民族主義和轉向右翼不應是回應我們心聲和目標的答案。
單邊主義已不再適用於締造或維護和平及穩定。中美日三邊對話可成為交換觀點和意見的途徑,知道共同關切之事。這不是同盟,將來也不會是。它不會也不能取代雙邊關係的作用。三邊戰略或安全對話的作用和目的在於提供機會,令三國明白,任何一方以單邊行動和決定來保護和促進其國家利益,也將會為這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帶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東亞因尋求獨立而飽受困苦。它經過黑暗的殖民時代,內戰不斷,天災連連,又歷兩次世界大戰,挨了兩個原子彈。終於來到二十一世紀,東亞國家正在崛起。國民得溫飽,識字;城市陸續建成;國民享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質素。我國經濟生生不息。
如果我們要繼續繁榮,則維護這地區的和平至為重要。
我們中國人深明此理,美國朋友應該也明白,我希望日本朋友都能明白。
交朋結友
各位先生、女士,我們的確活在歷史性時代,而建立新信心和信任的時機正是中美日三邊關係面臨的一大難處。我相信,我們幾個民族都有智慧和勇氣把握這時刻,並開始在未來的年月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希望今天討論之事不但刺激大家的思維,而且因著各位的參與所引發的新穎意念和看法,給予我們新的希望。雖然我們有時在特定議題上意見相左,但相信我們都抱持一個願望:三國人民都期望他們的領導彼此示好,以求這三邊關係更見和諧。無疑,三國政府都知道這願望,並可以將之轉化成決策與行動,行於未來,有所裨益。
當我們一同面對危險,在這艱難的冬天,我們記住這恆久的字句吧。憑著盼望和美善,我們就敢於再冒寒流,忍受將臨的風暴。讓我們宣揚新的合作精神。讓我們記住這研討會的目的,就是向他人學習我們所不知道的,聆聽我們未曾聽過的聲音,向多種陌生的觀點開放我們的心懷。惟有如此我們方可開始分享觀點,發現共同目標,並跨越障礙,邁向和諧世界。
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