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汲取一戰教訓 建亞洲安全觀 (香港商報)
  • 2014-06-03 15:30
中日關系持續緊張,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戰爭的陰霾引發外界對東亞局勢的熱切關注。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秘書長何志平,應聯合國大會第67屆會議主席耶雷米奇之邀,日前赴歐參加一戰紀念活動,與多名前任政府首腦和資深外交官就地區形勢與和平發展進行討論。何志平認為,將目前東亞形勢與百年前的歐洲相提并論并不恰當,然而隨着地緣政治的變化,舊有的安全觀念亦需與時并進,呼吁亞洲各國汲取歷史經驗,共同探討建立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

是次為期兩天的會議在一戰爆發地塞爾維亞舉行,主題是《1914的歐洲悲劇與2014的多極世界》。在有關一戰對21世紀東亞啟示的討論環節中,何志平獲安排與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印尼前外長維拉尤達,以及日本前常駐聯合國代表西田恒夫同組發言。

一戰激起建新中國理念
中國於1917年決定向德宣戰,正式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何志平發言時引領與會者回顧了中國與一戰的歷史說:「一戰對新中國影響深遠。德國最終戰敗,中國首次以平等的身份參與了1918年的巴黎和會。但令人失望的是,協約國決定將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了日本而非歸還中國,結果引發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為國家未來尋找新出路的思潮。他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成立,歷史從此揭開新的一頁。」

早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當前中日關系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關系,引發了外界爭議。何志平反駁說:「目前世界形勢與100年前大不相同,有關比較是不恰當的。首先,信息科技以及大量的溝通管道、跨國組織,大大加強了國家之間的聯繫,減低了因為誤讀和誤判所導致的戰爭。其次,由於相互保證毀滅的特殊性質,核武在過去的60年內有效阻止了大國之間的軍事冲突。基於戰爭的高昂成本,假如可以重新選擇,相信沒有人會願意發動戰爭。而今天的國際冲突形式是多樣化的,安全概念亦需有所革新,以涵蓋不同的範疇,諸如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以至社會、文化、健康、食物、水資源等非傳統安全。軍事冲突只是最極端的情况。」

相互尊重系避免冲突關鍵
展望未來,何志平認為全面戰爭或者世界大戰是不會重演的,但是局部的小摩擦小冲突是可能的。何志平表示,為了避免百年前大國政治的悲劇重演,他呼吁各國汲取歷史經驗,建立一種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他又特別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信峰會的話稱,希望亞洲各國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

報道連結: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4-06/03/content_3345656.ht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