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何志平表示,中央與港人對普選的願景一緻 本報記者黃洋港攝
【大公報訊】記者張媞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8月31日宣布就啟動香港2016/17年政改的決定,本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秘書長何志平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中央與港人對普選的願景一緻,但香港的未來並非靠普選,而是有賴於每個市民「企返自己個位」,努力做好份內的事情。他提醒,周邊城市與國家發展迅速,香港「老本」豐厚,但長遠必須重新定位,「闖一條新的路出來」。他同時批評所謂的「公民抗命」,是「以傷害自己和別人,威脅並騎劫民意」。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今年6月曾邀請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武克.耶雷米奇來港就「普選的國際標準」發表演講,耶雷米奇期間提醒指,香港應小心處理「公民抗命」等議題,特別是有關行為或動搖現有的制度時,很可能引起社會震盪。何志平在訪問中亦坦言,不會被「公民抗命」等概念所吸引,又指所謂的「公民抗命」不過是「無可施其技」的「下下之策」,是「以傷害自己和別人,威脅並騎劫民意」。
何志平續說,香港社會的基本元素健全,在全世界亦處於前列,「GDP年年增長、失業率很低、通脹維持低水平、絕大部分市民豐衣足食、社會各項公共事業有序發展」,實在看不到發動「公民抗命」的必要。
不過,他亦指出,盡管社會運作如常,但發展緩慢,或許令市民感覺無前景,「香港開始吃老本,但老本非常豐厚,財政每年有盈餘。」他表示,上海、南京等內地城市發展迅速,當地居民充滿希望和憧憬,相較之下,港人的心態則略顯「灰色」,「港人是時候重新為自己定位,重拾信心,其實我們不差的。」
何志平說,在這種情況下,公眾容易將希望寄託於經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但他提醒,「普選未必可以解決香港現時的問題,西方民主的實踐顯示,政治家的口號多過實際。」他指出,香港背靠國家,「我們的未來不是靠普選,而是靠每個市民做回自己應做的事情。」他不無感觸地說,香港是一塊福地,港人又「最識走位」,相信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希望港人勿懷有「小島心態」,「英國、新加坡都羨慕香港,我們與內地相連,一隻腳在水中,一隻腳在陸地。」
何志平去年獲邀加入全國港澳研究會,並擔任理事。他指出,研究會綜合了全國研究港澳問題的力量,並定期發表研究成果,為交換思想意見提供平台,相信有助於提高研究的效率。不過,他亦坦言,研究會成立尚不足一年,相信未來將更為充分地發揮效用。
報道連結: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4/0827/269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