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西九:推動文化藝術的責任歸誰?(文匯報)
  • 2014-08-26 11:54
推動文化藝術的責任,究竟該歸到誰身上?這好像永遠都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曾經在政府工作過的何志平坦誠指出:大家都有責任。

「政府的普及做得不夠,沒讓大眾所有人都接觸到藝術。這是政府責任。但也不是所有事都政府做完。藝術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怎麼才算夠呢?永遠不會夠,我們對藝術的需要就像海綿,無論多少都能吸收進去,政府推動這件事時首先要提供環境,所以我們需要西九。」

香港歷史上,建設每一個大型公共表演場地似乎都經歷過天翻地覆的爭執。何志平回憶:「過去一直都沒有一個公共藝術表演場地,直到有了大會堂,但剛開始建大會堂時你看當時的立法局辯論,吵翻天啊,大家說香港哪有人去啊?香港又沒有表演團體又沒有樂團舞蹈團,弄這大地方1600個位置幹嘛?看大戲大戲棚才幾百人嘛。反對聲一片,可當時那個總督葛量洪,他自己喜歡聽古典音樂,所以大力推動大會堂建設。」

同樣的故事,到了建文化中心時又再重演--當時一樣在市政局被人罵到死,大家質疑,建個歌劇院到底有誰要來啊?大會堂都還沒坐滿。不過那任港督尤德是個歌劇迷,力排眾議,結果文化中心落成不到一年,全部book滿。

如此荒謬遺憾

人們對藝術的需求誠然如此,有多少都能被填滿。沒有時當然沒有,但一旦有,我們就會看到那個需求有多大。

所以何志平認為:「西九也該是公民社會主導,但西九是做給東南亞的,不是做給香港的,起初是想做成包括台灣、珠三角最好的文化中心。但現在珠海、順德、東莞陸陸續續都有了文化中心,而且每個都是抄西九模式:大歌劇聽、一個藝術中心或博物館,完全一樣。甚至連新加坡都是抄我們的,結果我們想出來,人家做完了,我們沒做。」如此荒謬,也如此遺憾。

講了這多,香港的文化政策是否一無是處?也不盡然。香港沒有專門的文化政策,或許只因文化政策包羅一切: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以及所有政府的公共政策,其實都同文化有關,差別只在文化的含金量多少而已。而含金量較多的公共政策其實有五個,在何志平看來即藝術(向前看的)、古物古蹟(回顧性的)、教育(普及性的)、語文政策與宗教政策。

他說:「香港需要選出一個有文化視野的政府,其中也包括選特首,我們需要有一個有文化視野的特首。」雖說香港文化力量,向來不在政府主導,力量一直在民眾與民間--因為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文化力量也在不斷自我調整,但政府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覷。

記者追問,為何我們的政府不能像台灣那樣去鋪天蓋地用盡一切概念與可能性,將他們的藝術家推廣到世界各地?「因為我們的政府目前沒這種視野,當初我的建議是用進取式的文化政策,但有些人就覺得文化是不該用來進取的,文化是用來享受用來滋養的......」

無論如何,藝術是來自民間,正如文化是來自一代人的生活,不是某個人某少數人或某個政府可以改變和引導,綜合性的轉變,道遠且長。

報道連結:
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8/26/YC1408260004.ht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