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聯合國後2015發展討論—何志平籲市民活出可持續生活方式 (經濟導報)
5月27至29日,爲期三天的經濟與社會理事會會議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歸納理事會內各成員對於“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見並尋求共識,制定一個能夠適合各成員國或組織進行宣傳和推廣的基本主題,亦爲可持續發展和延續“千年發展目標”倡議相關政策。在第三天的“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對話”中,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秘書長、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與巴黎市長安娜.伊達戈、加納地方政府與農村發展部長阿誇西.奧蓬.福蘇、福特基金會陳唐、紐約大學全球研究學系教授理查德.佛羅里達、以及知名建築設計公司AECOM副總裁加里.勞倫斯同組發言。
雖然“城市化”是各國政府發展經濟的普遍手段,但隨着城市的不斷擴張及資源的過度消耗,城市化對環境及經濟的摧殘更爲嚴重。應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副主席 德羅布尼亞克的邀請,何志平與經社會其他成員國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就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討論。何志平認爲,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各國政府必須恪守中庸之道,發展可持續城市主義,避免因欲望不斷膨脹而影響城市的永續發展。

▲5月27至29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會議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
城市化是把雙刃劍
聯合國在2000年制定了“千年發展目標”,承諾在2015年底前,達成消除包括極度貧窮、饑餓、疾病、惡劣環境、文盲、婦女歧視等八大問題的目標,雖然如 無意外有關目標可順利達成,但經歷近年全球經濟下挫及個別地區發生的暴力對抗,加劇了貧窮和分配不均等問題,據估計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2億人生活在極度貧窮之中,有超過8億人口營養不足,每年高達13億噸的食物被人們浪費,造成了價值2,000億美元的無謂損失。何志平表示,這些問題不僅在落後國家出現,它更發生在個別發展中及發達城市,而問題癥結是人類的生活方式仍然缺乏了“可持續性”的元素。
城市化所賦予人類的想像,是它具有提升人類發展水平的潛能,一個人口愈多的地方,就會進行更多生産活動、爆發更多創意思維和産生更多社會文化結合作用,城市就愈能夠享受規模經濟,促進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不過何志平提醒各國代表,城市化絕對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經濟得力於生産力提升,城市卻因爲大量人口擠進而導致環境、治安問題和資源浪費,這是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挑戰。中國的城市化經驗正是一例,2011年中國的城市人均能源消耗比鄉間地區的高出1.4倍。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
目前全球22%人口面臨缺乏能源的困窘,但最富饒的5%的人口,已經擁有全球25%的汽車,佔據20%的世界能源和40%的全球汽油 總消耗;發達國家的溫室排放較發展中國家的高出一倍,反映愈享受規模經濟及效益的地區,人均能源消耗就愈較未發展的鄉間地區高,當中城市的建築、糧食及交通系統更是能源消耗的原凶。
聯合國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三方面的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要摒除具破壞力的生活態度,發展可持續城市主義,何志平呼籲無論是執政當局還是個人,都必須先省吾身:學懂自律與節制,杜絕放任和過量,應恪守中庸之道,對抗無止境的貪婪、欲望和浪費。我們更要推己及人:學懂尊重的美德,尊重我們的社會、政治、自然環境及文化遺産的需要,亦要尊重他人、大自然、我們子孫後代及人類精神文明的需要。只有靠自律和尊重,我們才能確保可持續發展不被擱淺於各種公式化的口號、政策、目標或運動,而真正成爲我們的生活概念,讓城市化得以永續發展。

▲6月4日,在印度東北部的一處垃圾填埋場,一名兒童在撿拾垃圾。
聯合國在2000年制定了「千年發展目標」,承諾在2015年底前,達成消除包括極度貧窮、饑餓、疾病、惡劣環境、文盲、婦女歧視等八大問題的目標,雖然如 無意外有關目標可順利達成,但經歷近年全球經濟下挫及個別地區發生的暴力對抗,加劇了貧窮和分配不均等問題。
(新華社/法新)
報道連結:http://www.jdonline.com.hk/content_new/detail.php?news_id=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