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是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在任五年期間有關文化政策方面的文章和演講辭,共有五十一篇,分為四大部分:文化傳承與創新(介紹香港在中國文化傳承上的角色)、建構「文化香港」(對香港具體文化政策制定的建議)、創意經濟的思考(關於如何在香港發展創意經濟)和民胞物與(有關中國節慶、宗教活動方面的演講辭)。
書中的文章,涉及香港文化政策的不同方面,執筆者是掌管香港文化政策的最高級官員,可視為其五年任內香港文化政策的一個完整記錄,有相當參考價值。書中不少文章涉及香港在內地的政經及文化發展方面的貢獻和定位問題,也有為香港發展創意經濟指引方向,具有一定的意義。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08年2月
序.今我來兮,楊柳依依
三十年前,我遠渡美國遊學、先後修讀音樂、人文學及醫學,課餘時候以藝術家的身份,用小提琴養活自己,其後回到香港,擔任醫學教授,斷而投身社會服務及文化藝術事業,隨後從政。從藝術,到醫學,到文化,再到政治,驀然回首,我的人生猶如足球隊的進攻戰術,以疊瓦式前進,一環接上一環,一扣連下一扣,從個人身體健康進展到心靈健康,再進展到一市、一國的健康。特別是過去的短短五年,雖是雪泥鴻爪,卻是難能可貴。
民政事務局類似古代的禮部,管轄的事務包括公民社會、地區行政、文化藝術、體育娛樂及民生雜事。禮是關係:人與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我性靈的關係。民政就是以賦權予公民社會的方法,協助民間做好宗教祭禮、慈善事業、文化事業及自我管理,以禮義自我約束,自我提升,是「人文化成」的工作。身為局長,我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不敢為天下先,功成而弗居,使百姓皆謂「我自然」。是故五年民政之功業,香港百姓視之為理所當然,今日文章留世,亦可辦我心跡。
香港及中西文化融會之前沿,勤政五年,我除了部門工作之外,也爭取部門外的軟權力;爭取詮釋「一國兩制」下的文化合作和論述中國的宗教現代化問題,並且在重要的典禮和節日,順天應人,宣講中國文化。在香港公民社會之觀察所得,就是現代中華世界的價值,可算是自由與共和。自由是個人的創發意志,共和是羣體的和諧共榮,兩者如陰陽互補,互相牽引但不可或缺。前者來自希臘,後者本於中華,二者於中國之和諧社會建設,於國際之公民社會外交,都值得深入探討。願與天下炎黃子孫攜手,共赴大任,圓夢中華。
輯集五年的文章與講辭,不單是記錄過去,也是展望將來。文章裏面的理想與願望,既是公之於世,也是自我勉勵。《詩經‧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倒是喜歡說:「今我來兮,楊柳依依。」冬雪過去,在楊柳依依的季節,再度整裝出發。
四海維心,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