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包括精神思想、社會組織、禮儀行動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內容。宗教信仰,作為文化的一部份或傳統學說的哲學,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對我們的集體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社會風俗的滲透更是不可估量。本書作者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先生,熟知各個宗教和節慶的源流、發展、儀式等,特著此書,希望喚起現今新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出版社:次文化堂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序
「文化」就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形態,但從「文化」邁入「文明」的門檻,最顯著的一個現象,就是人們有了精神信仰的追求。
當前國家倡導的方向,是構建「和諧」社會,而這個社會當然是以人為本,而和諧,是指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地的和諧,人與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社會、制度、倫理、國家、關係的協調;人與地的和諧,是人與大自然環境、大地、動植物、能源、食物、土地、時間、大潮流、大趨勢的協調;人與天的和諧,則是人與自己內心裏的關係,安心立命、精神寄託的根本。而人心裏的性情、欲望、追求和理念,是支配我們行為方式最大的動力,更奠定了人生基本的價值觀、道德標準,以至幸福、快樂、美麗、榮譽,都是由這一套的核心價值觀衍生出來的選擇行為。
精神信仰,外而成行的宗教體系,都是文化內容的最深層次的追求。信仰,或作為文化的一部份,或是為有組織的宗教,亦或成為一個傳統學說的哲學,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對我們的集體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社會風俗的滲透和沁淫更是不可估量。
然而,歷代信仰上的追尋已不知不覺地成為我們生活文化中心的習慣組成部份。當年,神光慧可雪中斷臂,祈求達摩祖師為他「安心」,達摩說「把心拿來,我為你安」。慧可愕然地說:「我找不到心呀!」達摩微笑著回答:「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信仰,心裏的平安,都不是往外邊找,而是往人性中尋。菩薩,聖人,天使,賢人,神仙,全在我們當中、身邊,每天都會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的朋友,甚至敵人,都有他們菩薩的一面、聖人的一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天使的靈感,神仙的本性。精神信仰,就是心裏面的平安、和諧,及踏實。只要我們擦亮心靈上的眼睛,放下功利的自尊,拿出謙卑的誠意,當可以感覺發現,原來人間,便是天堂。
何志平
戊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