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於2016年1月24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中美對話」第九次研討會,主題為「中美安全關係——致下任美國總統的建議」。來自中美兩國的前政府要員、智庫領袖和著名專家學者,圍繞影響中美兩國關係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探討了中美兩國管控分歧,超越成見,走向安全合作共贏的可能性,並在如何保障各國利益前提下,維護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進行了深入交流。
研討會分別就「中美安全形勢」、「西太平洋的安全與穩定」、「網絡安全」、「中美反恐合作」四項議程進行深入討論。鑒於美國總統初選將在今年2月拉開帷幕,面對中國持續發展的經濟實力,有關中國議題的辯論難免會在大選中受到高度關注。
通過研討會各項議題的交流,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總結出三項要點,期望向美國總統候選人傳遞來自中美雙方智庫的聲音。他指出,第一,中美兩國永遠是朋友,雖然有時是友好的競爭對手,但永遠不應是敵人;第二,中美關係始終是合作大於分歧,我們應先在雙方具有共同利益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化解分歧;第三,中美合作將促進世界的繁榮發展,反之,世界則受其害。
何志平認為,「相互尊重」和「建立互信」是處理中美兩國安全關係的基礎,他呼籲中美雙方從三個方面來增強互信:
第一,以對話除誤解。何志平指出,「中國應該更積極地活躍於國際對話平台,通過對話交流,讓他國更深入理解中國,減少誤解」。第二,以人性解執拗。他表明,「有人情味的關係有助於雙方為彼此的立場考慮,理解對方的初衷,從而作出正確的決定」。第三,以合作結同心。他強調,「化解緊張局勢解決政治衝突的最佳方法是雙方共同投入聯合項目或商業投資,為獲得共同的利益,雙方將深入合作相互學習,攜手創造美好未來」。
何志平表明,中美關係可能會演變為兩種發展模式。一是單極的地緣政治體系,雙方就國家利益、主權和領土權益等方面展開近似零和博弈的拉鋸戰。另一個是多極的經濟紐帶體系,兩國之間將充分發展夥伴關係、商業聯繫及各種方式的合作。他認為,「這種多面、多維的關係模式將有助於開創兩國交往中穩定、和諧與安定的 局面,實現人人獲益,互利共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蘇格指出,過去一年,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和戰略意義得到了積極正面的確認,推動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今年雙邊關係需要謹慎處理一些相關問題。他特別強調,中美兩國對於維護地區和國際安全,和平與繁榮,肩負著重大而獨特的責任。中美兩國的合作不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但對解決所有的問題都必不可少。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所長、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高級顧問蓋爾·拉夫特(Gal Luft)表示,現代戰爭後果人類是不可承受的,而戰爭很多時候都是以錯誤估計而開始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教訓。他強調,世界經濟增長中的50%來自於中美兩國,如果中美出現衝突,經濟上不能合作,這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這是沒有人願意看到的嚴重後果,因此我們沒有空間令中美兩國有衝突。
原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國防政策)道格拉斯•菲斯(Douglas J. Feith)認為,奧巴馬總統任期內有不少做錯的事,但有一件事沒錯,那就是不與中國為敵。他希望今年新當選的總統上任後兩國關係有一個不錯的開始。
當天香港氣候寒冷,但會場氣氛熱烈。全天的會議討論中,雖然發言者主題各有側重,觀點不盡一致,但大家談論最多的關鍵詞是“溝通”“交流”“合作”“互信”。研討會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和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共同協辦,吸引了上百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參會者。演講嘉賓還包括: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創始人羅伯特•麥克法蘭先生(Robert C. McFarlane);首任美國國土安全部長、原美國總統國土安全顧問湯姆•里奇先生(Tom Ridge);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詹姆斯•伍爾西(R. James Woolsey);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所長、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高級顧問安妮•科林女士(Anne Korin);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托馬斯•帕克先生(Thomas Parker);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先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軍控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先生;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對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沱生先生;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沈逸先生;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理事、香港中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章欣先生等。
迄今為止,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已分別在香港和美國華盛頓連續舉辦了九次「中美對話」研討會。這個由中美高端智庫聯合舉辦的研討會已成為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的一個「知名品牌」,它匯聚中美兩國前任或現任高級官員、學者和各界精英,就中美共同關心的能源、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議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與交流。研討會致力於建立中美長效對話機制,為中美關係和諧穩定發展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