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話(二)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於2012年6月10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以"互信"為題,舉辦第二次“中美對話”。本會邀得原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原美國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博比‧英曼(Admiral INMAN, Bobby R.)等三名四星上將進行演講,並邀請了國內著名專家學者進行對談。這次對話以「互信」作為講題,吸引超過300名嘉賓出席,其中包括各國駐港領事館、中央人民政府派駐香港機構及多間高等院校學者及專家,新華社、中新社等傳媒機構均有對活動進行報導。

博比‧英曼認為,中美兩國在建立互信的過程中,必須對未來的困難與挑戰有所掌握,對管理不慎帶來的危機有所警惕,同時應避免受短期利益干擾,將視線聚焦到引領未來20年以上的對話合作之上。他相信,在不同經濟佈局、文化背景、意識形態之下,只要雙方都能尊重規則,就可以爭取合作,並穩定地競爭。他祝賀最近上海合作組織邀請阿富汗成為觀察員,認為對協助重建阿富汗的經濟和國內治安有正面作用,他也認為中美兩國可以在反恐等方面加強合作。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教授認為,中美開展互利合作,取決雙方的意願與能力。在中美國力對比發生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維護和發展雙邊關係,依賴於兩國如何處理彼此利益,以及如何看待彼此為維護國家利益而運用的影響力。雙方能否建立互信,可用一個公允的準繩即國際法進行衡量,這包括了中國遵守國際規則,以及外國不宜在中國遵守了國際規則之後依然施加壓力。沈教授同時認為,西方不應將很多的個人行為視為國家行為,諸如在中國駭客襲擊外國網站等問題上。

​哈佛大學東亞及文明系系主任宋怡明(SZONYI, Michael A.)教授認為,中美之間的戰略互疑,是當前國際形勢下的特定產物,無法在一時之間消解。因此,當務之急是建立危機的規避和管理機制。他認為,兩國應站在更宏觀的解度看待兩國目前的合作和競爭關係,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在鼓勵中國增加透明度的同時,也應鼓勵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透明度,並在特定議題上積極反思,對個別事件上的國家利益定義保持開放態度。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友法表示,中美關係再度走向低谷,主要原因包括雙方對全球事務的不同看法、不同的全球治理目標、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美國對華制約和防範戰略等等。中美兩國需尊重各自核心利益,保持高層互訪態勢,充分利用現行對話機制,增加教育與文化交流,妥善解決問題和糾紛。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政治學教授傅禮門則指出,中美兩國均瞭解到合則兩利的道理,軍事衝突不可想像。然而政治板塊似乎正無可避免地走向軍事衝突,這對兩國人民而言均是災難性的。他認為,是次研討會致力建立中美互信,對華府和北京之間的和平和互利合作至為重要。中華能源基金會當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在總結發言時表示,兩國關係應該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逐步增進雙互的瞭解和尊重。他又引述《論語‧子貢問政》,認為信是一切外交關係的根本,呼籲與會者真誠對話,從防止雙方因誤判對方戰略目的,而反應過度。

​其他與會嘉賓還包括原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原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廉‧法倫上將(Admiral FALLON, William J.);以及原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約瑟夫‧霍爾上將(General HOAR, Joseph P.);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義桅、香港大學國際及公共事務碩士(MIPA)專案主任胡偉星、原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資深戰略策劃主任威廉‧因博登(INBODEN, William C.)、Pacific Tech Bridge主席兼創始人保羅‧戈爾茨坦(Mr. GOLDSTEIN, Paul)。 中美對話研討會是本會發起的民間高峰會議,旨在通過政府以外的管道,為兩國官員、學者和企業精英提供一個溝通的平臺,就中美共同關心的一系列議題,包括能源、安全、科技、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展開深入的討論和交流。首次研討會「中美對話︰能源合作的挑戰與機遇」已於今年1月13日在香港順利舉行。 (資料整理︰李炘)
返回頂部